疑病症

2024-07-09 0 1,010
疑病症(hypochondria),语源出自希腊语,字面意思是“肋缘下部”,提示腹部不适的样子。

疑病是中文翻译,对于这个翻译,曾有不同意见。已故夏威夷华人精神科医生曾文星教授曾提出,翻译为“虑病”更为合适。

一是因为典型的患者并不是怀疑,而是坚信自己得了某种疾病。

二是因为,有些患者的确可以诊断某些慢性疾病,但患者的问题在于,围绕症状及诊断、治疗、保养、预防存在明显的过虑和适应不良行为。

三对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患者,“疑病”的说法容易给抵触找到借口,而“虑病”,围绕疾病的顾虑多、陷入疾病烦恼,是描述性的,更容易为患者接受。当然也有相当多的患者承认自己多虑、老是“瞎怀疑”,因此,将疑病与虑病交替使用,其基本意涵是一样的。由于虑病是一种常见表现,普通人在身体不适或新诊断某种疾病情况下都可以一过性地出现,而极端的情况可以发展为典型的偏执狂状态。“虑病”不仅需要按连续谱来看待,而且需要认识到围绕虑病现象是复合的多维结构,它与慢性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慢性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都有不同的重叠。

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如腹胀等),都会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

疑病症较少见,患病差异较大。1000个综合医院门诊就诊者中,有20个疑病症患者,精神卫生机构门诊患者为9人,住院患者为11人,男女间无差异。

部分的疑病症患者在经过心理治疗可以治愈,但治愈率目前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疑病症的病因是什么?

疑病症的具体病因并不十分明确,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患者起病有一定的诱因,目前考虑可能与应激事件、人格特征、认知模式、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有关。其中人格特征和认知模式是发病的基础,其他因素起到了诱发和强化作用。

1

发病的基础因素

①人格特征:此类患者常性格孤僻、固执、内向,常以自我为中心,内心敏感,比较脆弱,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兴趣爱好狭窄;且过分关注躯体产生的感觉,常有异常的感觉;坚守养身之道,过分关注自身健康,对医药知识感兴趣,但了解不深入。

②认知模式:有些患者过分关注不好的事情,比如身体的异样、生活中的不好事件,导致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而产生各种疑病症状。

2

诱发和强化因素

①应激事件:有些患者可能因为突然遭遇了一次健康的威胁或其他较大的刺激事件(如工作环境变化、突然劳累等)起病。这种健康的威胁往往最初怀疑的诊断时很严重的,但是最终结果是良性的。

②社会因素:网络上一些信息或者事件的影响,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感觉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疑病症。比如亲朋好友患了某种疾病,尤其是癌症,有的人就会怀疑自己也会患此病,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另外在家受到虐待的儿童及青少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疑病症。

③心理因素:如果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当躯体出现不适症状时就会过度焦虑与紧张,怀疑自己患上某种疾病,并对所出现的症状作出不合理的解释。此外,女性如果对生理现象有着不合理的认识,也会引起疑病症。如:更年期女性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会误认为自己患了重大的躯体疾病。

④生理因素:例如身体素质较差、体弱以及处在各种躯体疾病后的衰弱状态,都容易使敏感多疑的人认为,自己各个部位都不舒服,从而导致疑病症的出现。

疑病症多见于哪些人群?

(1)过分敏感、存在依赖型人格特征者易出现疑病症;

(2)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人格障碍或神经症者,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过分担心或焦急也易在子女身上种下疑病的种子;

(3)部分患者确因体质差,易伤风感冒、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该类患者更易出现疑病症。

症状

疑病症的基本特征是:患者过度关心自身的健康及身体轻微的变化,总是担心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并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合的疑病性解释,常常反复求医。

疑病症常见症状有哪些?

(1)过分关注身体的变化:患者常常表现为过度关心自身的健康及身体轻微的变化,总是担心自己罹患了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并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合的疑病性解释,常常反复求医,但是又不相信检查结果以及医生的诊断,并因此感到痛苦、焦虑。

(2)多种多样的症状:疑病症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可涉及身体的不同部位。其中,以胸、腹、头、颈等部位的症状常见。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头痛、胸痛、腹部及腰背痛等疼痛症状。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注表现不一,有的经常注意自己的心跳、脉搏,有的则关注自己的大小便或饮食。

(3)错误解释:对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自己有病的解释。如:当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时,他会更关心是否因为得了“肿瘤”而造成的头痛。

疾病可以限制患者的活动,造成生活不便,妨碍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4)过度就医:患者反复就医,做各项检查,即使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仍然不能打消其患者的疑虑。

(5)疑病症起病大多很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常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较好疾病的结果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急性起病,第二个是与某一确切的躯体疾病相伴出现,第三个是病程在三年以内,无严重人格缺陷等等。

疑病症患者常常反复多次就诊于内外科,但是检查均提示无严重疾病,患者自身往往抵触就诊于精神心理科。在发现患者过分疑虑时,家属应督促患者前往精神科就医,进行治疗。

就医

哪些情况应及时就医?

(1)患者因过分担心自己的疾病,已经伴发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状态,影响自己和家属的生活应当立即就医。

(2)当患者坚持自己患病,反复就医,反复进行检查,但检查结果并不支持严重躯体疾患,或医生判断没有问题,患者仍然不相信自己没有病,并且表现的非常紧张和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需要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疑心病?

(1)疑病症患者经常会说自己感到恶心、发热盗汗、头痛、关节痛、背痛等。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2)在就医时,经检查后医生确认没有问题后,还是不能打消疑虑,他们关注小概率事件,因此他们会反复就医。就算当时有所好转,一段时间后又会觉得疾病复发,或者是患上了一种新的重病。对身体健康或疾病担心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3)疑病症患者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症状上网查找资料,看到某些疾病的症状和自己类似,常常会代号入座。他们对自己的健康过于关注,慢慢地会变得焦虑、烦躁,以致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很多人称这种情况为网络疑病症。

(4)对自己身体的担忧持续半年或半年以上都没有消失并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果。

治疗

疑病症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方面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以缓解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有偏执倾向的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除了治疗之外,还强调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积极的心理暗示等,从而减少疑病症的发生。

疑病症怎么治疗?

疑病症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方面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除了治疗之外,还强调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积极的心理暗示等,从而减少疑病症的发生。

1
心理治疗

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开始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患者信赖医生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认识其疾病的本质不是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

在认可接纳患者确实存在明显躯体不适感的基础上,对疾病的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避免纠缠于讨论症状本身。另外,环境的转移,生活方式的改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做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也可获得一定的改善。

森田疗法对消除疑病可有一定作用。认知行为治疗可提供新的信息,帮助患者改变对症状的看法,从使患者能认识到引起这些躯体症状的真正原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消除思想矛盾,并对疑病的情感施加陶冶锻炼,使其摆脱疾病观念,针对精神交互作用这一症状发展的机制,顺应注意、情感等心理状况来应用些措施,并按照患者的症状和体会,经常使之体验顺从自然。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可使用抗焦虑与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药物等。对于确实难以治疗的患者可选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利培酮等以提高疗效。

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结果会怎样?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容易以自己的疾病为生活的重心,不停地就医,花费巨大。且患者容易因为认为自己有严重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可能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家庭、社交、工作,影响生活质量。

疑病症患者能治好吗?

急性起病,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作为诱因的患者预后较好,大多可在半年内完全回复。有明显精神因素、对治疗有信心的患者预后也较好。

如果患者人格有显著的疑病倾向、缺乏治疗信心预后不佳。此外,病程达2年以上的患者通常迁延难愈。

当被诊断为疑病症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遵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疑病症的预后怎么样?

关于疑病症的预后,没有特别可靠的长期报道。长期以来的印象是典型的疑病患者长期预后不好,患者似乎把研究其“疾病”作为一种代替生活目标的内容在继续着,孜孜不倦的投入精力,力图证明自己的观念。功能状态严重受损、病退、围绕患者而不顾生活原本的内容。

疑病症如果不治疗,会有哪些危害?

(1)打扰工作秩序:患者工作时经常会考虑到自己的“病”该如何做检查,如何治疗,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

(2)干扰正常生活:患者常常闭门不出,为自己的“病”发愁、对饮食、家务等日常事务没有兴趣。

(3)带来躯体不适:患者常头痛、心悸、胸闷等,睡眠质量也很差。

(4)带来不良情绪: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5)导致家庭不和谐:患者常认为自己身上有“病”,反复就医,反复检查,家属不能理解,从而导致家庭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出现矛盾、争吵等。

预防

本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疑病倾向的人群平时不要过度的关注自身的健康或身体轻微的变化,做好定期体检工作即可;

2.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交活动,把生“病”的事情慢慢淡忘掉;

3.养成运动的习惯,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还能转移注意力;

4.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克服不良心理和悲观情绪。

日常

疑病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除了积极治疗之外,患者还要调整生活方式。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辅助疑病症的治疗,预防疑病症的发生。

家庭护理

家庭或员的关心、帮助、陪伴、鼓励,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复发。因此,家属可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怀。

日常生活管理
1
饮食

建议饮食合理,营养均衡,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吃含防腐制,添加剂的饮料或零食,不吃过咸,过酸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患者出现躯体症状或使原有的轻微症状进一步加重。

2
运动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比如爬山、慢跑、快走、游泳、跳绳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话合自己的运动。

3
生活方式

①不乱查资料,有疑病倾向的人群,不要乱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尤其是网上查询,因为没有医学专业基础的支撑,容易把自己的症状与某种疾病相结合。

②转移注意力,如果发现自己长时间因为纠结于某些“疾病”而苦恼时,可以通过找朋友聊天,看电影、锻炼身体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结。

4
情绪调节

①不要太敏感,对身体出现的一些轻微变化,不要过度关注,以免把一些生理现象或者小病想成是重病。

②积极地自我暗示,坚持每天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很健康”、”今天精神很好”等,对缓解疑病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特殊注意事项

①改掉四处求医的习惯,此习惯容易导致患者在不规范的医疗单位获得不规范的诊治,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甚至会加重病情。

②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敏感,从网络、新闻上获取的信息不强加于自己,不夸大微小的疾病。

③常与亲朋好友沟通,保持心情愉悦。

④不要拒绝治疗,信任医生的建议与治疗方案,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参考资料:

[1]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头像

上一篇: 异装症
下一篇: 依赖型人格障碍

相关文章

3个月前 509
3个月前 454
3个月前 418
3个月前 466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