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障碍

2024-07-09 0 907
暴食障碍又名暴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患者会在短时间(一般在2小时以内)进食超出常人量的大量食物,一旦开始就无法控制进食,有时甚至都不咀嚼,狼吞虎咽,直到恶心、呕吐等不舒服的饱腹感出现才会停止。吃完后,患者会因为自己的失控而内疚、自我厌恶、沮丧。

暴食障碍常见吗?

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暴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9%。美国成人暴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85%。多见于肥胖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1.75。在特殊人群中,尤其是减重治疗的患者中,暴食障碍的患病率为20%~30%。

暴食障碍不治疗会怎样?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患者的暴食情况可能逐渐加重,导致体重明显增加影响患者的体型和健康,如可能出现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30%~80%的暴食障碍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情况,危及生命。

病因

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有研究认为暴食障碍的发生可能与下面这些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人类肥胖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和μ阿片受体基因与暴食行为的发生有关。

2. 神经生物学因素

暴食障碍的生物学因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暴食障碍患者通过进食缓解烦躁情绪,可能与奖赏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有关。奖赏系统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阿片受体激动剂以及5-HT、去甲肾上腺素(NE)、谷氨酸和乙酰胆碱的功能可能影响进食行为和奖赏系统。

3.环境因素

不同种族对胖瘦及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同,也会影响暴食障碍的发病率。

4.心理因素

压力大是导致暴食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通过摄食行为使大脑犒赏系统获得满足从而缓解压力。

5.性格因素

暴食障碍还与患者个性特征有关,大多数患者有冲动人格,不可控制的大量进食,提示患者可能具有强迫和冲动性人格特征,将暴食作为缓解情绪的一种方式。

症状

1.失控感

患者暴食时,只是要吃大量食物而并不在乎味道,常常进食迅速,有时甚至不咀嚼、狼吞虎咽,失控时甚至不分冷热、生熟,将饭桌上、冰箱里的食物或家里囤积的食物或零食一扫而空。

2.躯体症状

主要表现为肥胖。

3.精神症状

在暴食时通常先有满足感,吃完后会对自己未控制住暴食而深感内疚、自我厌恶,情绪也再度陷入抑郁、沮丧状态。

就医

暴食障碍要做哪些检查?

1.体格检查:对于超重者,医生可能也会进行体格检查,目的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由于暴饮暴食导致的问题。

2.精神心理评估:心理科医生针对患者情感、思维方式、理性和记忆力进行专业评估。目的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是否存在抑郁、焦虑的情况,对于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3.其他相关检查: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检查,目的是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相关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多饮多食。

暴食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哪些?

1.在一段固定的时间(任意2小时内)进食,进食量超出常人,发作时感觉无法控制进食。

2.在没有饥饿感的前提下进食大量食物,经常单独进食,进食速度快,直到饱胀感,进食后感到内疚、自责对暴食感到痛苦。

3.不会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的代偿行为,如自我引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过度锻炼。

4.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1次暴食。

5.排除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暴食行为。

如何区别暴食障碍和神经性贪食?

暴食障碍患者和神经性贪食患者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反复暴食行为,但两者有本质区别。

神经性贪食的患者会出现反复不恰当的代偿行为来控制体重增长,比如催吐、服用泻药、过度锻炼等,而暴食障碍的患者虽然在进食后会产生懊恼、自责的感觉,但不会有代偿行为的发生。

治疗

暴食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暴食障碍的治疗目标是减少暴食、改变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病理心理、防止体重过度增加或适当减轻体重。

暴食障碍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暴食障碍的首选疗法,当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的精神科共病时,可考虑加用药物治疗。目前多种药物均可在短期内帮助暴食障碍患者有效减少暴食,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少药物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暴食障碍的心理疗法有哪些?

心理治疗是暴食障碍的首选治疗,常用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和行为减重治疗。

1
认知行为治疗

是暴食障碍的心理治疗中研究的最多、疗效得到确定的一种心理治疗,它可以改变患者对于食物、体型、体重等的错误认知,帮患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减少患者负面情绪和不良摄食方式导致的暴食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通常需要20次左右的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50~60分钟,每周1~2次。大约有50%的暴食障碍患者能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达到痊愈。

2
人际心理治疗

通过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减少暴食行为的发生,适合较重的进食障碍患者和低自尊的暴食障碍患者。

人际心理治疗治疗暴食障碍的典型过程是在4~5个月时间内持续15~20次会谈,疗效与认知行为治疗相似。

3
辩证行为治疗

通过压力应对技巧、情绪调节技巧等一系列技巧训练,帮助个体降低负性情绪,提升抗压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暴食障碍的心理问题,从而降低暴食行为的出现。

辩证行为治疗疗程通常为1年,治疗暴食障碍共病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比较有效。

4
行为减重治疗

大多数暴食障碍患者有超重或肥胖,所以行为减重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之一。该方法通过适当减少卡路里摄入和增加运动强度来减重。但是体重减轻往往不会保持,且减重后再增重可能会伴随暴食模式的复发。

暴食障碍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暴食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食欲抑制剂以及阿片受体拮抗剂。

研究显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氟西汀和舍曲林、中枢兴奋剂二甲磺酸赖右旋安非他明、抗癫痫药托吡酯、减肥药奥利司他和西布曲明等都能有效减少暴食行为发作和进食冲动。

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暴食障碍多久能治好?

暴食障碍多起病于20岁左右,可持续到中年以后。观察性研究提示,暴食障碍的病程通常是慢性的,平均病程是14年,比神经性贪食症(6年)或神经性厌食症(6年)的平均病程要长。

暴食障碍多久复查一次?

刚开始接受治疗时,一般为两周1次或每月1次,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医生的要求有所调整,随着病情的恢复,复查的时间间隔可逐渐延长。

主要复查的项目包括问诊、量表,主要是评估患者的暴食情况及精神心理情况,对于并发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复查血压、生化、血糖等检查。

暴食障碍会复发吗?

一年的随访研究显示,经治疗后患者暴食行为会明显改善,但中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在3年后,16%的患者每周会有2次以上的暴食行为;6年后,34%的患者又会出现暴食行为。

预防

暴食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环境、患者心理及个性几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想要预防暴食障碍,我们可以尝试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1. 学习并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养成规律的就餐时间。

2. 学会正确应对压力,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或是寻求专业的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调理不良的心理因素,这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抑郁、焦虑、压力大等不良心理因素引起的暴食症。

3. 养成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及评价,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避免自卑、自责,避免由于不良的自我认知而自暴自弃、暴饮暴食。

日常

怎么判断暴食障碍严不严重?

暴食障碍严重程度可根据暴食的发作频率来进行评估:

1.轻度:每周有1~3次暴食发作。

2.中度:每周有4~7次暴食发作。

3.重度:每周有8~13次暴食发作。

4.极重度:每周有14次或更多暴食发作。

暴食障碍患者要注意什么?
1
饮食方面

日常饮食要按照医生指导,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奶油、肥肉、动物内脏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并对每日用餐次数、每餐进食量等信息做好记录,以便医生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

2
用药方面

在服药期间一定要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不可漏服或随意更改用量。定期复诊。

3
生活方面

若出现强烈的进食欲望,可以通过运动、散步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预后

影响暴食障碍预后的因素

暴食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冲动、存在其他精神疾病共病等都会影响暴食障碍的预后。

 

参考资料: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王钰萍,刘强,陈珏,等.进食障碍患者核心症状的影响因素.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8,28(2):5.

头像

相关文章

2个月前 648
2个月前 537
3个月前 248
3个月前 49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